因為看到一對很漂亮的肋眼牛排,所以決定週末要吃牛排^^
肋眼牛排能怎麼個漂亮法?
我照了張相片傳給格仔老公,寫著:"買這個給你煮。"
格仔老公以為是煮婦買菜情書,回傳:"愛心牛排(Love steak)?"
ㄟ.......我沒那麼浪漫噎!
只是覺得第一次看到,牛排中央的脂肪眼形狀這麼明顯的肋眼而已噎!
(Just ribeye with REAL eye in the middle)
*材料*
肋眼牛排 -------------- 兩人份
鹽、黑胡椒 ----------- 適量
。馬鈴薯辣根泥。(mashed potato)
馬鈴薯 ----------------- 500g
奶油 -------------------- 125g
牛奶、鹽、辣根 ----- 適量
。蕪菁泥。(turnip puree)
蕪菁 ------------- 2小顆
奶油 ------------- 20g
鮮奶油 ---------- 100ml
鹽,黑胡椒 ---- 適量
。波特香菇泥。
波特菇 ---------- 兩大朵
鹽、黑胡椒 ---- 適量。
*做法*
。馬鈴薯辣根泥。(mashed potato)
(參考英國分子廚藝大師Heston的精準科學法作馬鈴薯泥)
馬鈴薯削皮(皮留著),切成約2公分邊長的長條狀。
據大廚Heston說,馬鈴薯“皮“有著馬鈴薯最濃厚的香氣,棄之可惜。
削下的馬鈴薯皮(因為同時也做了蕪菁泥,蕪菁皮也一起)連同少許牛奶一起加熱,
臨界沸騰前熄火,置一旁讓味道釋出。
馬鈴薯"肉",以冷水沖洗一下表面多餘的黏黏澱粉。
煮一鍋72度的水,
維持72度C,煮30分鐘後瀝乾,
原鍋煮一鍋滾水,加點鹽,馬鈴薯回鍋再煮20分鐘。
再次瀝乾,加入約馬鈴薯1/3~1/4重的奶油(500g馬鈴薯,加125g奶油)以湯勺搗碎。
剛剛的馬鈴薯皮牛奶(需要還溫溫的狀態,若冷掉了小火加熱一下。),
分多次,加入馬鈴薯泥裡,攪拌均勻。
最後再加入辣根(horseradish)跟鹽調味,力求細緻馬鈴薯泥,可以過一次篩網。
完成。
。蕪菁泥。(turnip puree)
蕪菁削皮後切丁,
取一小湯鍋,融化奶油後,將蕪菁小丁炒到上色。
轉小火,倒入鮮奶油,慢慢燉煮到很軟很軟,鹽、黑胡椒調味一下。
以食物處理機打成細泥。
完成。
。波特菇泥。
參考之前包威靈頓牛排的香菇泥做法。
香菇先切碎,
食物處理機打成泥,
熱鍋,啥都不加,炒乾香菇泥,最後以鹽、黑胡椒調味即可。
三種泥之外,還有這個小可愛......
買了這個很剔透的醃漬小洋蔥,還不太知道怎麼料理,看它可愛就買了:P
其實可以直接吃,但總覺它們酸氣好重,一點奶油,一點蜂蜜,簡單炒一下。
最後才煎牛排,超市裡賣的牛肉有分兩種,一般的及熟成的(aged),
熟成的牛排,脂肪部份會乾乾黃黃白白的,經過熟成的過程,牛肉整體味道會濃縮,香氣比較濃和。
其實,一般家中的冰箱就能作牛肉熟成的處理:
首先,確保冰箱乾淨沒有任何異味,擺進一個鐵網架,牛排赤裸裸擺在網架上,放上24個小時,
讓冰箱自動營造的乾燥環境,讓牛肉水分減少進行熟成。
這次,自家冰箱熟成牛排^^
除了有熟成步驟之外,這次的煎法跟之前習慣的方法有點不同,
以往是一點油鍋很熱很熱,牛排下鍋後,只翻面一次。
這次,也是Heston大師的新觀點,翻多次煎法:
一樣,一點油,鍋熱很熱很熱,牛排下鍋後每20秒翻面一次,總共煎4分鐘。
實際嘗試這個方法多次,發現同時煎兩塊牛排每面20秒,手腳慢有技術上的困難,容易會煎過熟。
調整成:總共煎4分鐘不變,4分鐘內盡可能不停的翻面。
時間到後,肉肉起鍋一旁休息5分鐘,薄切。
香菇泥、馬鈴薯泥墊在牛肉片下,(咦!本來要弄個黑白配雙泥,藏在下面?何苦?)
蕪菁泥擠成小豆豆排一圈,放上小珍珠洋蔥......
黑白雙泥,雖然看不到,但是吃得到,
黑色香菇泥跟牛排永遠的絕配阿!
白色辣根馬鈴薯泥,QQ棉棉細細的,帶點嗆勁。
外圈的蕪菁泥,有點苦味,平衡了肋眼牛排美味的油脂。
三泥配牛排,好吃!